超大城市的有效治理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在这一宏大命题下,拥有110万居民的两江新区,将基层作为改革的前沿阵地,以社区学院建设为切入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两江新区8个街道59个社区组织开设近1000个兴趣小组,打造老百姓门口的精神家园和基层思政引领的“微阵地”,以“烟火气”搭建起群众和政府的“连心桥”,不断增强群众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
从“不解渴”到“高频次供给”
让文化直达基层,打造身边的精神文化家园
周一周三民族舞乒乓球,周二周四绘画非洲鼓,周五合唱,周末家庭教育讲座、行走课堂……走进人和街道的社区学院,丰富的课程几乎覆盖老中青全龄段,让人印象深刻。
民族舞社团学员任霞一提起社区学院,就竖起大拇指:“为我们提供了展示风采的舞台,让我心情更愉悦、身体更健康了。”
两年前,两江新区不少社区群众反映,虽然有不少阵地,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始终不够“解渴”。比如,有从区县来给子女带孙的老人,找不到人聊天倍感寂寞;有农转城居民想上兴趣课,但找不到组织;还有一些年轻人想参与学习,但对针对老人的课程设置不感兴趣。
究其原因,两江新区地处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区域,面临人口密集、构成复杂、流动性大等超大城市基层治理共性问题。
对此,两江新区如何破题?
答案是:以群众的兴趣爱好为切入口,以兴趣课程(活动)为内容,以社区学院建设为开放式共享式阵地和机制,以居民兴趣小组服务一件事为数字化解决方案,聚焦人的精神文化等需求,探索家门口的宣传文化改革,打造家门口的文化生活圈和精神家园。
如何精准匹配?两江新区先是对居民进行摸底调研,了解其兴趣爱好需求,又进行三轮迭代优化,最后形成体育、文化、艺术、科技、其他等五大类兴趣小组。
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段需求,开设的课程不仅有国学、绘画、舞蹈、合唱,还有青少年喜爱的无人机、编程等;为了让群众少跑路,社区学院选址在居民流量大、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场所。
不仅如此,两江新区还用上数字化手段,横向打通政法、公安、环保、文旅等部门数据,纵向贯通三级治理中心,推出“居民兴趣小组服务”数字化应用。在大屏幕上,就可实现居民兴趣需求智能匹配、场地管理一屏总览、活动调度高效协同、全程服务形成闭环。
这种线上线下一体化解决方案,突破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传统模式,促进服务精准匹配,有效解决了资源分配不均、供需错位、信息落差、地域限制等问题。
人和街道72岁居民尹必芝和70岁居民尹必珍两姐妹,一口气报了合唱、美术和毛线编织3个班,每节课都不落下,“感觉越学越年轻。”
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皮涛介绍,如今两江新区依托社区学院,线上组建兴趣小组近1000个,开展居民兴趣活动近1万场,已吸引25万多人次线下参与,活动较此前增加近10倍,基本实现基层文化资源“高频次供给”。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曾润喜表示,社区学院突破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传统模式,促进服务精准匹配,有效解决了资源分配不均、供需错位、信息落差、地域限制等问题,让优质文化资源惠及基层更广泛的人民群众,有力推动了“文治”与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全方位融合,也为“一地创新全市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