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曾润喜教授接受新华社采访,就AI伴侣问题展开探讨。曾润喜教授深入分析了当前风靡一时的AI伴侣现象,认为AI伴侣在交互中分析情感,逐渐呈现出类人格化特征。
随着大规模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AI伴侣逐渐成为热议话题。通过语音、文字、图像等多种交互形式,AI伴侣为用户提供了仿真化的情感陪伴体验,如国内的星野、筑梦岛、XEva,和国外的Replika、Character.AI等,正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大量用户。数据显示,星野今年上半年下载量接近900万次,而全球AI产品Top100榜单中,AI伴侣类应用数量也在逐步攀升。
曾润喜教授在新华社采访中指出,AI通过学习每一次对话,不断模仿人类语言行为,呈现出“在交互中分析情感,在输出时复现情绪”的类人格化特征。”AI伴侣通过不断学习和分析用户的互动数据,逐渐掌握用户的情感需求和沟通方式。这些互动数据包括文字、语音、行为反馈等,通过算法的支持,AI伴侣能够不断调整自身的反应模式,模拟人类的情感反应。
AI伴侣的流行背后,折射出越来越多年轻人寻求情感支持的需求。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交压力增大,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可能感到孤独、焦虑或缺乏情感上的归属感。在这种背景下,AI伴侣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相对无压力的情感出口,成为了他们寻求情感慰藉的一种方式。AI伴侣通过模拟理解和回应,给用户带来情感上的舒适感和陪伴,弥补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情感缺失,但“人机之恋”也会存在伦理问题,鼓励和支持AI技术在情感交流、心理健康等领域创新应用的同时,也需加强伦理审查和监管,确保技术发展的方向合法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