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站存档 > 原实习实践 > 正文

《河南日报》硕士生杨喜喜实习作品

发布:2016-09-17  来源:本站作者:本站  阅读:
  • 羊村成员杨喜喜在《河南日报》实习,以下是实习作品:

     

    我省建设高标准粮田超5000万亩


    河南日报

    记者:刘红涛;实习生:杨喜喜

    版面信息:9月3日,《河南日报》头版

    文章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6-09/03/content_71547.htm

     

    正文:

    2012年,我省启动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高标准粮田建到哪里,高产创建跟进到哪里。9月2日,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建设高标准粮田5026万亩,完成规划任务6369万亩的78.9%。

    结合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我省组织编制了《河南省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2012-2020年)》。规划到2020年,在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95个县(市、区)建成6369万亩高标准粮田,平均亩产达吨粮以上,总粮食生产能力达1300亿斤以上。坚持耕地集中连片原则,规划了一批“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

    为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全省各地整合发改、国土、水利、农开、财政等部门的各类农田建设项目资金,统筹安排,连片开发,集中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合力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全省累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19亿元,建设高标准粮田5026万亩。

    在高标准粮田建设过程中,我省依托乡(镇)农技推广站,围绕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集成推广绿色高产高效增产模式,推广节种、节肥、节水、节药新技术;依托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耕地地力培肥技术,提升耕地地力,为我省粮食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我省下发畜牧产业扶贫专项规划

    “五大工程”助力脱贫攻坚

     

    河南日报

    记者:刘红涛;实习生:杨喜喜

    版面信息:9月3日,《河南日报》二版要闻

    文章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6-09/03/content_71198.htm

     

    正文:

    9月2日记者获悉,省畜牧局近日下发《河南省畜牧产业扶贫专项规划(2016—2020年)》,将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大力实施“技术培训引导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一批、畜牧企业就业一批、合作组织发展一批、特色养殖扶持一批”五大扶贫工程,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确保畜牧产业扶贫对象如期实现脱贫。

    据介绍,我省53个贫困县多数地处丘陵山区和黄河滩区,具有土地潜力大、人口密度低、环境承载能力大等特点,发展畜牧业区位优势明显。此外,53个贫困县秸秆产量3490.7万吨,占全省总量的40.6%,具有广阔的天然草地和众多的饲草种植基地,饲草和秸秆资源丰富。

    规划提出,到2020年,贫困地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肉类、禽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390万吨、160万吨、120万吨,畜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通过畜禽养殖,帮扶贫困地区8万贫困户、25万贫困人口增加经济收入。

    根据贫困地区畜牧业发展现状,综合考虑粮食、土地和水等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我省具体划分为5个畜牧产业发展重点区域,通过发展生猪产业、奶牛产业、肉牛产业、家禽产业、肉羊产业带动贫困地区发展。

    按照规划,我省将实施养殖技能培训工程,通过组织专家服务团开展技术培训,组织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开展专项培训,引导基层技术人员开展“一对一”服务,提高贫困户的养殖技术水平。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引导本地现有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围绕扶贫产业招商引资培育龙头,探索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实施畜牧企业就业工程,推动畜牧企业吸纳贫困人员,多措并举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实施特色产业推动工程,大力实施贫困地区“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特色”产业推进行动,积极推广畜禽脱贫养殖模式。实施合作组织培育工程,做大做强现有合作组织,培育新的合作组织,鼓励建立扶贫专项资金。通过“五大工程”,实现产业精准扶贫,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为保证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省市县各级畜牧部门要建立畜牧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制定本地畜牧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方案,整合有效资源,完善政策措施,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精准受益。

     

     

    430万台农机备战三秋生产

     

    河南日报

    记者:刘红涛;实习生:杨喜喜

    版面信息:9月2日,《河南日报》六版综合新闻

    文章链接:http://www.henandaily.cn/content/fzhan/snjjiao/2016/0901/14944.html

     

    正文:

    处暑已过,三秋生产日益临近。9月1日,记者从省农机局获悉,今年我省将组织430万台(套)以上农业机械投入三秋生产,推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今年三秋生产我省农机部门将组织430万台(套)以上农业机械,力争玉米机收率达到75%左右,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水稻机收率达到90%左右,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小麦机播率达到96%以上,进一步提高播种质量;努力推进玉米秸秆还田,为农作物秸秆禁烧提供支撑。今年我省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15%用于农机深松作业补助,确保完成农业部下达的1100万亩深松整地任务。

    “玉米是我省主要秋粮作物,抓好玉米机收,对保障秋粮丰产丰收至关重要,全省要集中力量推进玉米机收。”省农机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我省玉米机收驶入快车道,2015年玉米联合收获机发展到6.5万台,玉米机收率达到73%,加上今年新增机械,玉米收获机总量预计达7万台,机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农民工返乡该如何创业?先锋们告诉你要唱好“三部曲”

     

    河南日报

    记者:高长岭;实习生:杨喜喜

    版面信息:9月1日,河南日报金水河客户端

    文章链接:http://www.henandaily.cn/content/fzhan/snjjiao/2016/0901/14944.html

     

    正文:

    我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潮来临,但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搞好了是先锋,搞不好就成了先烈”,如何引导返乡农民工成功创业?8月30日全省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大会上,印发了我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典型事迹,返乡农民工创业代表还在会议上发了言。记者近日为此又走访了业内相关人士,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出谋划策。

    学习政策争取支持

    “首先要了解创业政策,用足支持政策,提高创业成功率。”省人社厅就业办创业服务处处长郑文暹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各地也有相关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比如创业担保贷款、创业知识培训、优质项目扶持资金等,如果回乡创业的农民工了解了这些政策,当你遇到困难时就可以得到有效帮助,获得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回乡创业一定要整合各种资源,政策支持十分重要,要充分利用,但不可完全依赖政策支持。”大众创业导师、河南跨城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杜红超说。

    “不少第一次创业的农民工缺少创业能力,急需提高关于创业方面的知识水平。”大众创业导师、洛阳启迪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董飞说,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各种政策,还要掌握各种创业基本知识。

    资源是创业者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返乡创业也要整合各种资源,政府支持系统是重要的资源,杜红超说,更为重要的是要让更多小伙伴一起来创业,如网络空间发起的众筹、农村的专业合作社、商业协会等组织,都体现出汇聚各方优势资源的合作创业精神。

    熟悉领域里谋发展

    农民工返乡创业如何选择发展项目?“在项目选择上,最好从熟悉的行业做起。”郑文暹说,当然也有转型成功的案例,但从大量创业成功的例子看,农民工返乡后从事自己在城市熟悉的行业,有利于整合城乡间的资源,少走弯路,可以帮助创业者实现快速稳步发展。

    “与当地优势资源紧密结合起来,选择相关创业项目比较好。”郑文暹介绍,洛阳孟津多位返乡创业者养牛获得成功,在大会上发言的武陟县返乡创业农民工赵作霖,把山药种植与众筹结合起来,被网民亲切地称为“山药哥”,就是把创业项目与当地传统优势资源紧密结合的典型案例。

    我省不少地方发展特色种养业,时间久,基础好,但农产品深加工行业还比较欠缺,比如有的地方长年种植辣椒,但没有一家辣椒酱加工企业,大蒜传统种植区却没有精深加工企业。杜红超说,从城市里返乡的农民工眼界开阔,可以从中觅得商机,推动当地农产品深加工,促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解决创业融资难题

    资金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杜红超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也要解决资金充裕问题,如果有足够的现金,就可以抢抓发展机遇,也可以抵御风险打击,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赢利模式如何,至关重要。“要考虑好企业的赢利模式,赢利模式不仅要考虑赚钱多少问题,关键是要有获得持续现金流的能力。”杜红超说,因此要分析成本结构和收入结构,准备好充裕的钱袋子。

    董飞认为,在创业过程中解决融资难题有三种途径:债券融资,包括贷款和小额担保等举债方式;股权融资在主流城市非常活跃,天使投资人和风险投资已经较为普及;第三种解决资金渠道就是争取政府政策性扶持资金。董飞建议,农民工返乡创业不妨尝试股权融资的方式,解决融资难题。

     

     

    我省林业“十三五”规划出台

     

    河南日报

    记者:陈慧;实习生:杨喜喜

    版面信息:8月12日,《河南日报》三版河南新闻

    文章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6-08/12/content_60947.htm

     

    正文:

    8月11日记者获悉,省林业厅近日印发《河南省“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计划营造林3000万亩,新增森林蓄积量31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00%。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省将着力构建“四区三带”及黄河明清故道生态走廊的生态空间格局,大力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工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林业产业建设工程、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工程等九大国家重点工程,积极实施省级重点工程,谋划储备一批区域林业重点建设项目。

     为加快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绿色产品的需求,《规划》提出,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林业产业化集群。到2020年,形成产值10亿元以上的林业产业化集群40个;5亿~10亿元的集群60个。

    到2020年,全省完成营造林任务3000万亩,其中,造林1005万亩,森林抚育1995万亩,新增森林蓄积量31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00%,林业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达到5%,国家森林城市力争达13个以上,林业年旅游休闲康养人数力争突破11500万人次,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200亿元。

     

     

    丹江水北送达50亿立方米

    京津冀豫4000多万人受益

     

    河南日报

    记者:张海涛;实习生:杨喜喜

    版面信息:8月26日,《河南日报》四版经济新闻

    文章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6-08/26/content_66105.htm

     

    正文:

    8月25日,记者从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获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送水50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4000多万居民。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一年多来,始终平稳运行,清清丹江水从淅川启程,不舍昼夜浩浩北送。

     截至8月25日8时,北送丹江水总量已攀升至50亿立方米,扣除沿途蒸发等损耗,四省(市)受水已达47.2亿立方米。其中,北京15.7亿立方米,天津市10亿立方米,河南17.8亿立方米,河北3.7亿立方米。丹江水惠及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沿线近30座大中城市,4000多万居民受益。

    丹江水有效提高工程沿线城市供水保障率,水质差的状况也大为改善。目前,北京市七成用水来自南水北调工程,自来水硬度由原来的每升380毫克降至每升120~130毫克。严重缺水的天津市形成了一纵一横、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的新格局。

    河南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战场,也是重要受水区,年分配水量约占全线供水量的四成。供水目标已涵盖南阳、漯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10个省辖市及33座县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日益凸显。

     

    我省贫困人口识别精准率超 95%

     

    河南日报

    记者:李运海;实习生:杨喜喜

    版面信息:8月26日,《河南日报》十版社会新闻

    文章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6-08/26/content_66070.htm

     

    正文

    今年6月以来,我省动员20万基层干部,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开展新一轮的“回头看”。根据督导情况统计,目前全省贫困人口识别精准率和群众的认可度都在95%以上。

    去年9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对全省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再识别、再核实,按程序清退了一批不符合扶贫标准的扶贫对象。去年12月底和今年3月,国家审计署驻郑州特派办先后对我省贫困人口数据和建档立卡全部数据进行审计,发现了一批疑似违规扶贫对象,我省对疑似违规线索逐户调查核实,按程序清退了一批不符合扶贫标准人员。

    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组成10个督导组,重点围绕精准识别,开展专项督导。各省辖市和县也组建700多个督导组,进村入户对全省精准识别工作进行拉网式督查,按程序再次清退了一批不符合标准扶贫对象。今年5月全省脱贫攻坚第一次推进会后,我省出台了《河南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及管理办法》等5个办法、5个方案及5个专项方案,系统地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随之,我省利用1个月时间,再次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再核实工作。全省4万多个行政村积极行动,逐户核实,再次清退一批不符合标准的扶贫对象,并将一批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扶贫对象。

    通过“回头看”,全省贫困人口的分布结构出现了较大变化,过去全省70%多的贫困人口集中在贫困村,如今全省88.98%的行政村有贫困人口。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将是个动态过程,未来将根据贫困人口的脱贫情况和返贫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切实做到应出尽出,应扶尽扶,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

     

    守护美丽家园

    公益之路如何走得更远

     

    河南日报

    记者:陈慧;实习生:杨喜喜

    版面信息:8月23日,《河南日报》十版美丽家园

    文章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6-08/23/content_64110.htm

     

    正文:

    为了保护荥阳市高村乡康寨村四处古民居,截至8月19日,半个月时间里,彭保红冒着高温已经往这里跑了6次。这是她第一次以公民身份提出文物认定申请,除了引起媒体关注,郑州和荥阳的文物部门也非常重视,迅速对古宅进行了考察。

    彭保红这样的志愿者,河南还有很多。为了古宅常在、古树常青、绿水长流,他们一直在公益之路上坚守、前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靳红军是登封市文物管理局的普通职工,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古树保护志愿者,2003年至今已经亲手参与保护了近300棵古树。

    如果有足够的钱,你会想要做什么?“我会放弃一切去为古树做事。”这是靳红军的心声。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每一棵古树都能安心健康地生长。

    免费指导没报酬,行;饭钱、车费自己贴,行。对于月工资不到1500元的靳红军,为岌岌可危的古树支撑加固、病虫害防治等花费,却是不能承受之重,遇到当地不支持的时候就只能干着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资金支持是志愿者群体面临的普遍问题,河南绿色中原环保协会也不例外。虽然已经运行11年,但因“身份”问题至今没有解决,难以有稳定的经费支持,成为组织发展瓶颈。

    绿色中原2014年荣膺郑州市“十佳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今年又获得“绿色新长征突击队”、“大河母亲奖”等荣誉。“外面人看我们红红火火,内里走得十分不易。”现任负责人匡洁告诉记者,有一个阶段协会曾和另外一个公益组织合租办公室,房租是工作委员会成员每人每月100元对的。后来觉得实在过意不去,大家付出公益时间,没有报酬不说,还长期往里贴钱。为此,办公室曾取消了两年。

    经费短缺也成为机构不够稳定、人员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绿色中原的创始团队,如今只剩下匡洁一人。

    采访中,不少志愿者都认为,跟庞大的社会需求相比,志愿者的数量实在太少。郑州47中老师崔晟从事环保公益行动已经13年,对此深有感触。“全省那么多地方、企业、河流,仅靠环保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要靠民间力量去参与、监督、推动。”

    坚守源自内心的驱动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但作为浸润已久的志愿者,他们深知,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怎样的公益事业,为什么举步维艰仍能努力向前。

    靳红军说,在我心里,古树就像家里的老人,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赡养自己的老人。

    匡洁说,作为一个被大自然养育的人,一天一天看着它变成如今的状态,如果不满意都停留在口头上,有用么?大家都能够行动起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的环境才有希望。

    少则四五年,多则十来年,这些古民居、古树保护志愿者、环保志愿者,凭着一腔热情在各自专注的领域里深耕,他们做的事也许并不轰轰烈烈、感人泪下,却点点滴滴在为美丽家园尽力。

    郭家大院是郑州市区唯一的四合院,2013年曾因地铁修建面临拆迁。彭保红是最早参与呼吁保留郭家大院的志愿者之一。多方关注之下,百年老宅被原址保留。

    两个月前,郑州市东赵村1100岁古槐树受城中村改造影响要被迁走,包括崔晟在内的志愿者联合媒体多次呼吁,千年古树得以继续生长。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也是他们甘愿牺牲业余生活、贴钱贴时间的原因和动力。彭保红说:“我越来越相信,只要是正确的事,再难,我们努力了,也许就成功了。”

    要对话不要对立

    志愿活动,免不了跟政府打交道,也考验着双方的智慧和能力。

    匡洁谈到,如今政府向民间征求意见的途径越来越多,作为公民代表,她和团队的意见有机会在政协、环保等部门举办的座谈会上进行表述。她说,可以感受到政府的开放度、接受度在加大,很多意见和建议得到重视。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东军说,志愿者们是很有热情的一群人,但是有些问题应客观看待,讲究方式方法。拿文物保护来说,目前这种状况是几十年积累造成,不是一届政府或部门短时间能全部搞定的。“实际上,处理好了,能促进和帮助政府部门更好地解决。”

    对此,崔晟表示认同。“以前看到污染现象,光想找到根源马上解决。后来知道原因是很复杂的,不一定是某些部门的推诿,不一定是某些企业的恶劣作为。有不少企业当初建厂的时候环保标准就低,管理也不到位。”

    康寨老宅,是彭保红第一次以公民身份提起文物认定申请。“8月10日寄走申请,两天后就有回音,18日文物局工作人员就到了现场,很负责任。”彭保红说,第一次尝试就得到了积极回应,这种良性互动让她非常满意。

    近年来,政府部门和志愿者、社会组织的交流更加畅通、合作机会越来越多。崔晟说,作为民间组织,要真诚,要守法,注意互相尊重、理解、包容,要对话不要对立。

    记者手记

    建设美丽家园人人有责

    为了一棵古树,一座古宅,他们甘愿牺牲业余生活、自掏腰包,冒着酷暑严寒,一趟又一趟调查,一次又一次呼吁。中原大地上,有这样一群守护家园的志愿者,可敬、可喜!

    美丽家园建设,除了高楼新厦,除了不断增长的GDP,还应该包括青山绿水,包括美丽乡愁和古老的记忆。那棵东赵村1100岁的古槐,它已经不仅仅是一棵树,还承载着历史的风雨,以及东赵人根系的认同,是一个“活化石”;郭家大院,也不再仅仅是一座四合院,还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民俗文化的述说者。

    美丽家园建设,不光是政府的事情,还是生活在家园里每一个人的事情。理性的、建设性的民间公益行动,是政府工作的有力推手。正是政府、民间二者的合力,1100岁的古槐、郭家大院这些美丽家园中的“宝贝”才得以保留;来自志愿者关于康寨古宅的保护申请,很快得到有关文物部门的积极回应。

    毋庸置疑,目前状况下,公益保护的路走得很艰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成为共识的今天,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保护的行列中来,公益之路也会越来越宽。

     

     

    同样种葡萄有人欢喜有人忧

     

    河南日报

    记者:刘红涛;实习生:杨喜喜

    版面信息:8月30日,《河南日报》十一版智慧三农

    文章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6-08/30/content_67291.htm

     

    正文:

    眼下正是葡萄上市季节,而在鲁山县辛集乡张庄村,望着满园丰收的葡萄,虽然每公斤价钱低到不足5元,40多岁的秦延方因为销路满脸愁容。

    在郑州近郊的新密市岳村镇,近3000亩葡萄销售正旺,前来采摘品尝的人络绎不绝。

    同样是葡萄,为何有的价低也滞销,有的供不应求?

    价低滞销 优质紧俏

    家住郑东新区的靳女士非常注意养生,水果成家里必需品,现在正是葡萄上市季节,隔三岔五都买水果。

     “在市场买的葡萄都带酸味,口感差,后来我都在网上买,虽然购买的金手指葡萄每斤近30元,但吃起来满口都是香味,我感觉值!”靳女士说,买的葡萄虽然贵点,但当天下单当天送到,新鲜口感好。

     在郑州纬四路市场,记者询问一姓赵的摊位老板,今年葡萄一斤大部分都在5元左右,现在虽是上市季节,销量却不怎么好。而在郑东新区黄河南路附近,也有许多卖葡萄的流动摊位,价位更低,每斤在3元~5元之间不等,因为不好存放,傍晚时候就低价处理。

     “今年雨水好,葡萄大丰收,结果客户却少得可怜。”秦延方说,他们村土质适宜种葡萄,全村葡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000多亩,不过由于近年来周边的村镇都在种葡萄,一到葡萄成熟时,到处都是卖葡萄的村民,价格也由此连年下降,销路是个大问题。

    省农科院园艺所王鹏研究院表示,我省每年葡萄种植面积50多万亩,每亩产量平均在2000公斤左右,现在正是上市季节,优质葡萄实现优质优价,而普通品种出现滞销情况每年都会出现。

    优质优价如何实现

     “妈妈,这里葡萄真甜,走的时候咱多带点,回家给爷爷奶奶也多送点。”8月21日,在岳村镇得心农庄,来自郑州的赵女士的女儿甜甜临走还不忘“嘱托”妈妈。

    离郑州15分钟车程,前来采摘品尝的郑州市民,私家车在农庄排了近1公里。玫瑰香、维多利亚、夏黑等品种的葡萄,每斤价格虽在15元以上,但这里采摘品尝的游客无不满手而归。

    “我们这里都是精品葡萄,不上化肥,不用农药,走的优质优价路子。”该农庄负责人许伟峰说,农庄与河南农大、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建立科研基地,从选种、管理、采摘全程给予指导。为保证葡萄品质,专门投资200多万元建有机肥厂,管理过程中全部人工除草,一亩葡萄人工管理费用达3600元。

    不单单在得心农庄,以田缘兴、正鑫等10多家合作社为龙头,岳村镇已发展葡萄种植面积近3000亩,成为新密葡萄种植面积最大乡镇。该镇负责农业的副镇长郑安邦说,岳村发展精品葡萄,走都市观光农业路子,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郑州市民采摘品尝,目前销量超过六成。

    丰产增收之路在何方

    与岳村葡萄相比,鲁山县辛集乡大量葡萄价低却滞销,原因何在?发展葡萄种植,农民增收途径又在哪里?

    新密市农委高淑梅表示,因为地处丘陵地区,新密适宜种植葡萄、樱桃等,岳村葡萄面积占全市近一半,上市时间从6月份一直持续到10月份。“上市时间和品种差异,让我们这里葡萄产销两旺,还带动了旅游、餐饮等行业收入。”

    以田缘兴合作社和正鑫合作社为例,二者相隔不足1公里,为了避免出现集中上市,他们在品种选择、上市时间、销售渠道等方面都体现了差异化。

    “正鑫那边葡萄已经基本结束,我们现在正集中来这里采购,每天发往大卖场。”丹尼斯新密店负责生鲜采购的王淑娟说,从采摘到销售不到一个小时,这里葡萄在卖场也供不应求。

    岳村叫响葡萄品牌,立足区位优势,与当地支持与引导分不开。该镇发展葡萄种植,通过合理布局,引导不同品种,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魅力岳村微信平台、与“邮乐购”销售渠道合作等,扩大岳村产业特色镇宣传力度,走特色高效都市观光农业路子。“8月13日至14日我们举办葡萄节,政府搭台,合作社唱响产业发展大戏。”郑安邦说。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处副处长朱攀峰表示,同样是葡萄,有的低价滞销,有的高价畅销,生动诠释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在面对大众消费升级的情况下,农产品供给要体现特色、绿色,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品牌、优势,通过提高质量和有效供给,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我省首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公布

    杞县等11个县(市)上榜

     

    河南日报

    记者:刘红涛;实习生:杨喜喜

    版面信息:8月23日,《河南日报》四版经济新闻

    文章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6-08/23/content_64148.htm

     

    正文

    8月19日,全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现场会在商丘召开,会上公布了我省首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杞县、新密等11个县(市)入列。

    去年8月,农业部下发了《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我省在调研、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启动了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主要定位四种作物,包括小麦、玉米、水稻和花生。

    我省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达90%左右。努力实现6390万亩高标准粮田建成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有条件的省辖市和县(市),率先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为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我省各地组织开展了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活动,经过县级农机部门自评申报、省辖市农机部门审核推荐、专家组会议评审,新密市、杞县、孟州市、长葛市、临颍县、唐河县、宁陵县、项城市、正阳县、长垣县、永城市为我省首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

    会上还宣布我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组名单,跟踪指导服务三秋生产。

     

     

    1亿彩票公益金助老区脱贫

     

    河南日报

    记者:李运海;实习生:杨喜喜

    版面信息:8月24日,《河南日报》三版经济新闻

    文章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6-08/24/content_65092.htm

     

    正文

    8月22日记者获悉,今年财政部下拨我省1亿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用以支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上蔡县、民权县、桐柏县、卢氏县、太康县5个国家级贫困县将分切这块“蛋糕”,分别获得2000万元的资金投入。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扶贫项目2008年开始在我省实施。截至2015年底,已累计投入公益金3.82亿元,在国家级贫困县中的28个革命老区县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和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

    此外,我省从2012年开始实施省级专项彩票公益金扶贫项目。4年间,已累计投入资金9000万元,今年又投入6000万元,已安排到6个省级贫困县实施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用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

    这次下达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将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规划跟着脱贫目标走、目标跟着脱贫对象走”的原则,结合脱贫攻坚规划,纳入项目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

     

     

    我省今年完成飞播造林20万亩

     

    河南日报

    记者:陈慧;实习生:杨喜喜

    版面信息:8月24日,《河南日报》五版社会新闻

    文章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6-08/24/content_65081.htm

     

    正文

    8月23日,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传来消息,我省2016年飞播造林任务圆满完成,涉及洛阳、三门峡、淅川等8个市14个县(市、区),造林面积20万亩。

    据介绍,在今年的飞播造林中,我省继续应用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3s新技术(即Arcgis技术、遥感技术RS、Gps技术)开展全省的播区选择和规划设计,节本增效,提高造林精准度。

    小型直升机机动灵活、不需要固定机场和跑道,特别适用于面积小且分散、距离机场较远的飞播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飞播站站长霍宝民介绍,在去年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我省今年扩大了小型直升机的飞播造林区域,淅川、汝阳、宜阳、新安、济源、沁阳6个县(市)共10万亩的飞播任务均由小型直升机完成。

    飞播是解决人工造林难以实现的一种有效的造林模式,速度快、成本低、活动范围广、能深入边远山区。截至目前,我省已先后在12个省辖市的39个县(市、区)实施飞播造林,作业面积1564.8万亩,累计成效面积470.4万亩,其中成林面积366.1万亩。

     

     

    丹江水入豫超17亿立方米

    相当于增加17座大型水库

     

    河南日报

    记者:张海涛;实习生:杨喜喜

    版面信息:8月24日,《河南日报》六版综合新闻

    文章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6-08/24/content_65074.htm

     

    正文:

    8月23日,记者从南水北调精神研讨会上获悉,目前17亿多立方米丹江水已引入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效益日渐凸显。

    2014年12月15日,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截至今年8月21日,全省累计有31个口门及3个退水闸开闸分水,已有42个水厂投用,此外还向引丹灌区、禹州市颍河、沿线3个水库供水,生态补水则让郑州市西流湖、鹤壁市淇河碧波荡漾、游人如织。丹江水累计入豫17.74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17座大型水库。

    沿线各地加快配套工程及水厂建设,南水北调供水范围日益扩大。目前,供水目标已涵盖南阳、漯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10个省辖市及33座县城,1600万人口受益。

    千里调水,成败在水质。为保护总干渠水质,我省累计关停污染企业1000多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生态农业,在国务院组织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实施考核中,河南连续3年位居第一,供水水质长年稳定达标。

     

    养牛人的“共同致富计划”

     

    河南日报

    记者:李若凡;实习生:杨喜喜;通讯员:张华

    版面信息:8月24日,《河南日报》六版综合新闻

    文章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6-08/24/content_65070.htm

     

    正文:

     一个人致富不算牛,牛的是一个人带动父老乡邻一同致富。在正阳县永兴镇永兴村张大庄里,就有这样一个“牛人”——吴中友。他通过当牛倌,办牛社,让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

    8月22日,记者见到了吴中友。早年,他离乡打工,靠着自己的勤奋和聪明,挣得了一定身家。2012年,吴中友进军养牛行业。当年11月,他投资60余万元,在永兴镇小陈村唐姚庄建起了一座养牛场,养了30头西门塔尔牛,正式成为一名“牛倌”。

     然而,养牛新手吴中友的牛场开张第一个月,就病死了5头牛,一下损失了6万多元。40多岁的吴中友为了变成养牛的内行,苦心学习,终于熟练掌握了疾病防治、人工授精、饲料配方等一套科学养殖技术,牛场也终于进入科学饲养、滚动发展的新阶段。如今4年过去了,牛场不断壮大,引进良种肉牛160多头,自繁自育30余头。他的优质肉牛远销武汉、广东、江西等地,收入达140余万元。

    打好了基础,吴中友开始实施自己的“共同致富计划”,于2014年5月份正式创办了“正阳县兴盛肉牛养殖农民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吸收周边村镇的33户养牛户入社,先后带动3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3户,10头以上的养牛户20户,为会员统销肉牛230多头。短短两年,乡亲们的收入翻了好几番。

    如今,吴中友的共同富裕之路仍在加速中,他新建了草仓、食用菌棚、大型晾粪场,打了50立方米的沼气池,租地30亩种牧草。他说:“俺准备以牧草喂牛、以牛小便建沼、沼渣上地及牛粪发酵培育食用菌,走种、养一体化的生态循环发展之路,发展更多的养殖户入社,抱团闯市场,网上搞销售,争取把肉牛养殖合作社做大做强……”。

     

     

    花椒映红脱贫路

     

    河南日报

    记者:刘红涛;实习生:杨喜喜

    版面信息:8月22日,《河南日报》四版综合

    文章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6-08/22/content_63861.htm

     

    正文:

    “黄黄野菊好兆头,红红花椒披锦绣。美丽坡头远客留,小康坡头朝前走……”立秋过后,渑池县坡头乡的乡歌《五彩坡头》,在该乡不召寨村广为传唱。

    地处丘陵地带的不召寨村为省级贫困村,土地贫瘠,以前种小麦玉米靠天吃饭,正常年景一亩地收入仅200多元,群众生活贫困。近几年通过发展花椒产业,该村逐步走出依靠花椒脱贫的路子。

    以情扶贫蹚路子

    8月19日记者看到,火红的花椒挂满枝头,麻香弥漫整个不召寨村。采摘、晾晒、烘干、交易,整个村里一派忙碌景象。

    “今年的花椒虽然遭受了异常天气有点减产,但后来管护及时,一亩地能收入7000元以上,比种庄稼强多了,这多亏了老贺。”50多岁的郭拴牢盘算着今年的收成,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郭拴牢口中的老贺,就是该县驻村工作队的县纪委办公室副主任贺晓鹏。

    在帮扶过程中,贺晓鹏一个月有22天以上都待在村里,和村“两委”一起想办法,和村民打成一片。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渑池县纪委与县畜牧局、中原银行渑池支行联合分包坡头乡不召寨村。县纪委换届后的第二天,新当选的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郭占忠就到该村调研扶贫帮扶工作。

     “开展精准扶贫,要带着深厚的感情,真正把贫困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真心投入,真情实干,才能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实做好。”郭占忠对贺晓鹏说。

    精准瞄向脱贫产业,通过前期去陕西渭南调研考察,并结合当地土壤、环境等条件,该村把花椒逐步发展为主打产业。目前村里种植花椒2300亩,成立了花椒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乡镇采摘、交易,被誉为“中原花椒第一村”。

    以实扶贫见效益

    村里给水管道老化,河道污染,驻村工作队正协调县水利局,准备为村里更换1000余米吃水管网,更换水泵,另建蓄水池一个。协调专项资金5万余元,将该村通往城区的跨沟道路除险加固,实现了道路畅通。目前正协调有关部门为该村申报投资80余万元的花椒交易市场项目。

    驻村工作队队员吃住在村里,队员在前线,单位做后盾,一件件实事给不召寨村带来变化。

    针对缺技术、发展能力弱的贫困户,依托花椒产业,驻村工作队依托单位,联系邀请省、市、县专家就花椒施肥、修剪等技术,集中开展培训,提升贫困户专业技能。

    该村贫困户史虎周因为缺乏技术,平时只能打零工维持生计。在村里帮助下,他种了2.8亩花椒,今年收入将超过2万元。“有了花椒的稳定收入,再加上平时打工,脱贫一定有希望。”史虎周说。

     “干花椒目前一公斤80元,一亩地能产100公斤左右,收入七八千元不成问题。”该村村支书史明朝说,现在甘肃、山东等地的客商就在村里等着装车,今年全村估计能产8万多公斤干花椒,产值700多万元。

    目前,正值花椒成熟季节,村民及周边群众纷纷邀约来村采摘花椒,采摘一公斤湿花椒3.6元,每天采摘一二十公斤,可收入六七十元,富余劳动力足不出村就有干不完的活。同时,该村花椒产业的发展,吸引周边栾川、宜阳等地群众参观学习,带走了花椒技术,也带走了致富门路。

     

    本周降水少早晚温差大

     

    河南日报

    记者:李若凡;实习生:杨喜喜

    版面信息:8月29日,《河南日报》四版河南新闻

    文章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6-08/29/content_66714.htm

     

    正文

    伴随着三伏天的结束,“凉意”已悄然而至,近几日我省局部地区早晚温差达10℃。8月27日,记者从省气象台获悉,本周前中期全省基本无降水,最低气温下降明显。温差依然较大,注意早晚保暖。

    据悉,本周前中期我省基本无降水,周末前后全省多云间阴天,其中北部、东部大部分地区有短时阵雨、雷阵雨,局地伴有强对流天气;其他地区局部有阵雨。

    本周全省最低气温下降明显,周三到周四全省最高气温可达33℃左右。预计全省周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周平均气温:西部山区、北部22℃~23℃,其他地区23℃~25℃。周内极端最高气温:全省32℃~34℃。

     

     

    省农科院与8个省直管县(市)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河南日报

    记者:李运海;实习生:杨喜喜

    版面信息:7月25日,《河南日报》二版要闻

    文章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6-07/25/content_54288.htm

     

    正文:

    7月22日,省农科院与8个省直管县(市)签订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市)框架协议。副省长王铁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

    2012年以来,省农科院先后与永城、兰考、新蔡、固始和滑县5个省直管县(市)政府开展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工作,共实施合作共建项目87个,先后培育出永城集约农业、兰考循环农业、新蔡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样板,探索出一套新形势下依靠科技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工作机制,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示范样板和有益经验。今年年初,经省政府批准,又增加长垣、邓州、鹿邑3个农业基础较好的直管县(市)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市)。省财政厅从专项经费中每年给8个省直管县(市)各落实2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

    王铁在讲话中指出,院县共建是科研体制改革的正确路子,最终要落脚到与县的合作上。这次签订协议,对科研院所、直管县(市)的体制改革都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上一篇:《21世纪经济报道》硕士生顿雨婷实习作品    下一篇:《重庆商报》硕士生陈燕超实习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