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站存档 > 原实习实践 > 正文

读书1802号 《科研道德与学风建设》读后感

发布:2018-09-13  来源:本站作者:本站  阅读:

  •  

    2018023乔阳阳

     

    近日阅读了《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读参考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深有体悟。对于我们研一学子来说,及早地了解科研道德可以对我们的学术规范建立一道防线,从而更加明确在日后的学习与学术研究中,应恪守学术基本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做一名合格、有学术素养研究生。具体的感悟如下:

    明确科学道德的学风问题的界限,树立独特的价值追求。

    对于个人来说,学术道德是衡量一个研究者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直接反应研究者的科研态度与学术态度,同时也是个人科研能力的体现。我们需要从研究生时期起便注重学术道德的培养与提高,通过耳濡目染的学习养成良好的科研规范和治学态度,这样才能保证个人在研究道路上少犯错。

    2、做科研要有求真务实、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科学研究的过程枯燥的,结果是未知的,所以对于研究者是很大的挑战。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学术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具备最基本的协作精神、进取精神、开放精神外,重要的是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要耐得住性子,去深入挖掘某一领域的知识;同时要有敢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不盲信盲从,这样才会有创新思维涌出。

    3、切忌学术不端,明确学术研究规范。

    每种职业都有自身的职业规范,而科学研究者的职业规范主要表现为学术规范。可以说,学术规范贯穿在整个学术活动过程,无论是学术研究、学术评审、学术批评、学术管理中都存在学术规范。论文编造数据、抄袭造假、违反学术道德等学术不端行为一旦被发现,对个人和导师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科研的道路上没有捷径,所以不要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去深入挖掘和钻研。

    4、科研人员应具备科研伦理,确立一种伦理分析评价的思维框架。

    科研伦理看似是很宏观的内容,但是在我看来,这一伦理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责任感。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应该是局限于自身层面,更应该考虑到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科研伦理能够促使我们拥有更高的学术责任感,促使我们全面审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效,有利于规范我们科研行为,营造良好科研氛围。

    5、学术研究的每一环节都需要用科研规范来约束。

    科研规范是贯穿于学术的整个过程中,不管是课题申请、研究计划、数据搜集还是后期的投稿中都需要我们遵守每个环节的规范。良好的科研规范应该遵守科学规范的规制性安排,以及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严谨的使用数据、学术成果的署名真实等。即科研环节的每一步都该是有则可循。


     

     

    2018024田新俊

     

    新学期的第一次沙龙,导师就指导我们阅读了《科研道德与学风建设》和《学生学术规范指导手册》。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也是我们研一新生在正式开始学术研究生活前一次关于学术规矩的树立。用一个上午的时间拜读完,具体的感悟有以下几点:

    1、学术研究要有公心

    中学时老师就告诫我们,比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直的三观。多年苦读学来的知识如果不用于正途,可能对社会和无数个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从三聚氰胺到苏丹红再到今年的问题疫苗,其背后不仅仅是资本家们利欲熏心置公德良知于不顾,也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卖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学术信仰为其做技术支撑。尤其奶粉、疫苗都是面向婴幼儿的产品,在这些东西上面做手脚实在让人不寒而栗。

    2、学术研究要有平常心

    在阅读本书第二章“科学精神”时,有一小节提到了“病态科学与伪科学”,读来觉得很是震惊。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话叫“不疯魔不成活”,部分学者可能由于太过执念而走向了病态科学,其间甚至有几丝业已“疯魔”的色彩。诚然学术研究是枯燥的,是“板凳需坐十年冷”的寂寞,如果付出这样的心力得出的结论却与原本预期的大相径庭,甚至毫无学术意义,对人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但事实就是如此,不能继续再一厢情愿地扎根在错误的结论里,从而走向病态科学。

    3、学术研究要有敬畏心

    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既指对前人研究的敬畏也指对合作者的尊重。学术研究是一项“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活动,拜读前人的研究可以让我们避免做重复研究的无用功。前人的研究也可以成为我们的灵感来源,但也仅限于激发灵感,如有引用需准确标出具体引用之处,且引用的篇幅也有比例限制,否则就会构成学术不端。对合作者的尊重主要体现在署名上,尊重对研究出了贡献的每一个个体的重要途径就是署名,不可独占集体劳动成果。

    学术工作者往往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社会对学术工作者也有很高的道德期待。就像曾老师说的,科研道德就是学术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不论今后是否以学术为业,我都将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公德心和向善心、接受自己可能的失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2018025莫敏丽

     

    按理说,学者应是过着不受世事烦扰,用心钻研学术的生活,但是社会浮躁和焦虑的风气逐渐侵蚀了学术圈该有的清风正气,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为了一己私利而违背科研伦理和道德,给社会造成困扰,给国家学界抹黑。

    曾经107篇中国论文撤稿事件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涉事学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科学工作者可以说是备受崇敬的职业,可一旦学者将论文认定是自己前进道路上唯一的晋升法宝,极易造成学风浮躁,甚至科研不端。不论是学术,还是从商从政,任何行业触犯了职业底线都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消极影响,于个人而言,轻则丢社会地位,重则影响一生的名誉。于国家社会而言,轻则浪费国家资源,重则在历史上留下不堪回首的一幕。

    因此,国家和社会对学术造假“零容忍”是非常正确的事情,学界应有一个干净而纯粹的研究环境,不以追名逐利为目的,应以为科研做出贡献而光荣。科研不当与科研不端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严重程度也稍有不及,但如若有人心怀侥幸,认为只要不是科研不端,偶尔触碰一些科研不当的“高压线”也没关系。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怀有这般想法的人还是应该及早接受学术道德的教育,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

    虽然说社会对学术造假“零容忍”,但是对于科研工作还是需要宽容,允许其试错并且改正,因为科学就是在不断试错中发展的。社会也应该给予学者更多的时间,让其在真理的道路上摸索和探讨,不要让急躁的风气在学界蔓延。

     

     

     

    2018026周桦

     

    高铁霸座博士男事件让大众以另外一种角度理解了科研人员,事件一出就在不断提醒我们,在做好一个科研工作者之前首先是做好一个人,不能让此类道德败坏的风气影响外界对科研人员的看法,更不能将这种风气带入到科研当中来。近日读《科研道德与学风建设》明白了到在做科研方面我们这批研究生新生需要努力的方向:

    1、保持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讲求:一是不盲从、不附和、依理智为归;二是虚化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时候科学研究是在探索未知领域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未必每次进行了研究就会得到想要的结果,但是作为科研人员一定要杜绝“病态科学”,有敢于在前沿探索、不怕是把挫折的勇气和决心,才能推动更多前沿未知领域的探索。

    2、杜绝不当行为

    学术不当行为指涉嫌杜撰、篡改、剽窃或者严重背离科学界普遍认同的其他行为,损害他人著作权,故意干扰或者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其中包括骗取经费、装备和其他支持条件的科研资源等。这些不当行为首先是违背了基本道德,其次还对学术资源和学术生命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破坏了学术秩序,扼杀了创新活力,最重要的是这种行为摧毁了学术界和知识分子的社会公信力,加重了社会腐败的蔓延。

    3、坚守科研伦理

    道德和伦理为较为相近的两个词,道德关注的是做人的美德、品行、修养或者德性,而伦理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行为规范或者准则,是对人类道德现象系统的思考。科研伦理是指科研人员与合作者、受试者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这一科研伦理在信息技术伦理问题方面,对于我们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更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我们在科研的过程中应保护好个人及他人隐私,让风险或者伤害最小化,坚持程序公正,用制度和机制来防范此类问题。

    4、明确科研规范

    科研规范是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准则,是保障学术共同体科学、高效、公正运行的条件。在研究计划制定、课题申请、研究资源使用、研究数据收集保存、研究数据使用、科学研究交流与合作、引文规范、研究成果署名、投稿过程中均要遵守各自的规范。坚持诚实、公开、公正、尊重知识产权、声明与回避原则。

    5、自身应对策略

    一个健全的人不仅要有健全的体魄,还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科研也是如此。首先自身应当有素养、善于独立思考、有锲而不舍精神。对于科研要有求真精神,实证精神,进取精神,协作精神,包容精神,理性怀疑精神,开放精神等。其次,发挥好科学共同体的自律作用,互相监督,避免出现不当行为。最后,安心从事系统、扎实、深入的学术研究,切记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始终保持质疑和批判的本性,严谨对待学术。

     

     

     

    2018027李梦寒

     

    科学家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创新的推动者,被公众看做“最接近上帝的人”,是“不会说谎的人”,科研人员的社会角色容易受到社会关注。作为刚刚踏入科研领域的研一新生,若想要今后的学术道路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现在开始就认真学习“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从最初就牢牢恪守科学道德和优良学风,才能保证日后不在学术道路上走偏。

    美国生物学家莱科维茨在“科学精神”一文中指出,真正的科学精神尤其体现在激情、创造性和诚信三个方面。科学精神包括两个要素:崇尚实证和贵在准确。学术道德源自于科研人员内心的忠诚和热爱,作为研究生新生,我们也要把科学的精神气质内化于心,崇尚理智、沉稳、严谨、求实的风尚,做到学术自律。

    大纲的第三章讨论了“科研不端/不当行为”,它表现为杜撰、篡改、剽窃三种形式,是科学研究中的“三大主罪”。与当下研究生切实相关的是,在对研究数据的处理上,不能根据本能感觉偷工减料,不能无故把异常值剔除,不能运用不恰当的统计方法以提高研究的重要性,不能操纵实验以获得本人想要的结果。如果因一时的偷懒,就极有可能产生学术不端行为,使研究成果失去可信性。

    第四章指出,科学研究也引发了很多尖锐的伦理问题。科研人员应该遵守基本的伦理原则,同时也要重视科研论文发表中的伦理问题,保护受试者的隐私安全,做好机密信息的保密工作。科学研究有它的伦理底线,应当充分尊重特定历史、文化情境和社会习俗,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受试者,维护人类根本的、长远的利益。

    学术规范是科研人员必须自觉遵守和共同维护的准则,为了防止坠入学术不端/不当行为的深渊,误入歧途,对个人科研事业和社会利益造成不良影响,科研人员应该坚持一些基本原则,如诚实、公开、公正、尊重知识产权、声明与回避原则。在研究计划的制定、课题的申请、研究资源的使用、研究数据收集、记录和保存、科学研究交流与合作、研究成果的署名以及投稿过程中都应当遵守学术规范。

    我们作为刚刚迈进学术领域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主动弘扬科学精神,严格约束自己的学术行为,把科学道德失范与学术不端行为作为绝不触碰的红线。

     

     

     

    2018028李梦迪

     

    最近,在曾老师的要求下,我阅读了《科研道德与学风建设》(试用本)。全书一共包含六个部分:问题与挑战、科学精神、科研不端/不正行为、科研伦理、科研规范以及做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阅读完此书后,我受益匪浅。

    在第一章中,主要介绍了什么是科研道德和学风,科研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建设的着力点在哪里。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科技界的“四大信条”和“三老四严”。“四大信条”即在原则上句怼相信科学、在事业上积极发展实业、在行动上牺牲个人顾全团体、在精神上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三老四严指的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和严肃、严密、严谨。这些信条是我需要在以后的研究生活中用来约束自己,激烈自己取得更大进步的动力。

    接下来的几章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三章第二节有关学术不端的介绍。科研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征:违反科学界通用的标准、不端行为是蓄意的、不端行为不包括诚实的错误或观点的分析。该节也给出了丰富的案例帮助我理解学术不端。例如某高校研究生在自己的提交论文中引用过多而被专家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不能参与答辩,但该研究生自己并不理解,因为自己是在借鉴成果,并不是在抄袭。因此可见,在从事科学研究中,既然对已有成果的了解是必须的,对已有成果的借鉴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是否适当引用就成为判断抄袭或借鉴的关键。如果像案例中的这位研究生一样,那么最终被耽误的只会是自己。

        近年来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17年9月9日,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者发表了一篇文章,回顾了1997-2016年中国研究者的被撤稿情况,研究显示:20年来撤稿数量增加,约四分之三是由于剽窃、造假和伪造同行评议等学术不端原因被撤稿。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学术不端是需要每个科研工作者重视的红线,在平时研究中一定要多留心、多注意,避免越线。

    作为一名刚入学的研究生,我决心在接下来的研究生涯中严格要求自己,从诚信品行、严谨作风、科学方法、责任意识和人文素养等几个方面时刻提醒自己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在科研路上去的取得更大的进步。

     


上一篇:读书1801号 《学生学术规范指导手册》读后感    下一篇:《河南日报》硕士生周晓文的实习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