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张洪忠教授、刘晓鹏副主任分别作了题为“人工智能+传媒的发展与应用动态”、“移动传播:新媒体,新逻辑”的演讲。
人工智能+传媒的发展与应用动态
(张洪忠/摄影:王瑞娜 何燕君)
人工智能开发是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是制造智能机器、可学习计算程序和需要人类智慧解决问题的科学和工程。它与传统程序的不同之处在于,开发者只为机器人程序设定算法,算法本身通过不断吸收数据获得训练,即学会独立地区分事物,而非开发者设定如何区分的程序。
过去的互联网+是让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进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核心在于连接一切。而人工智能则是模拟、延伸人的智能,其核心在于深度学习,从而有效衔接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当下互联网的已经成为传媒业的基础设施,下一步传播竞争的竞争焦点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当下发展迅速,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分别为基础层(芯片、传感器、存储设备、数据资源、云计算)、技术层(算法层、框架层)和应用层(机器人、无人机、自动驾驶、可穿戴智能设备、虚拟助手、解决方案、虚拟客服、商业智能)。
人工智能同样也与当前的热点概念大数据、云计算、算法密切相关。具体而言,大数据是源泉,云计算是仓库,算法是设计师,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自身则可以被分解为感知、思考与行动三个层面。
根据应用范围的不同,人工智能可以分为专用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超级人工智能三类,同时,这三个类别也代表着人工智能的不同的发展层次。目前的人工智能属于专用人工智能,如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以一个或多个专门的领域和功能为主,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通用人工智能即机器与人类一样拥有进行所有工作的可能,关键在于自动地认知和拓展。目前正在研究人为地设计尽可能多的功能的弱通用人工智能,但目前研究水平仍远远未达到;超级人工智能是指具有自我意识,包括独立自主的价值观、世界观等,与技术的发展不同,超级人工智能的基础是人类对生命科学的全面深入的理解,目前仅存在于文化作品中。
在人工智能与新闻生产关系方面,张洪忠教授通过列举一系列案例,对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应用做出了详细解读。通过列举smartnews、Flipboard、Newsrepublic等新闻APP,张洪忠教授总结出了人工智能在内容模式、商业模式和技术模式等方面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在内容模式方面,新闻生产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变化。1.新闻资源极大丰富与渠道的自定义化;2.极致的加载速度和流畅的阅读体验;3.聚合话题和第三方同步功能。
在商业模式方面,新闻生产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主要源于广告,通过对用户属性、用户兴趣选择和用户行为的分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精准广告;2.为用户提供部分品牌的直接购买功能并从中抽取佣金;与传统平面媒体的合作。
在技术模式方面,新闻生产主要体现出以下变化。1.算法与深度学习网络及大数据的结合;2.建立语义分析系统来理解文章意义并对文章进行分类;3.根据用户偏好和需求,从海量信息中有针对性为用户推送头条信息。
VR是颠覆性的技术,应用行业广泛,是未来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被应用在教育、游戏、电影、购物、旅游等诸多行业。张洪忠教授特别提出了社交4.0的概念,即虚拟现实社交。张洪忠教授认为,虚拟现实等技术将会产生革命性的社交平台。在虚拟现实中,由于交互方式的不同,用户更渴望是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更深入地去交互,从而实现以前不可能完成的事情。AR的市场前景不输于VR。市场调研公司Digi-Capital2016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AR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美元,是VR市场规模的4倍。VR等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以应用了VR技术的王菲演唱会为例。2016年年底王菲的演唱会直播采用了VR技术,但用户的网络带宽受限、网络信号稳定性差、场景切换时画面清晰度锐减、VR拍摄无法变焦等问题,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受众观感。此外,当下媒体所谓的VR新闻和直播主要为全景拍摄,交互性不强,并非真正的VR。张洪忠教授特别指出,VR技术去年在我国经历了由“爆火”到“爆冷”的“极端变化”。这一方面因为VR尚处于新技术发展的早期,技术本身仍在迭代;另一方面则源于技术应用仍以体验为主,内容跟进不足,无法促进技术普及。热潮之后的VR发展出于回归理性的技术发展初期。
张洪忠教授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从社会学视角进行了反思。张洪忠教授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实现了由“网络巴尔干化”到“网络化的个人主义”的变迁,此外社会资本与无意识幸福感也会受到影响。
(文字:冉桢)
移动传播:新媒体,新逻辑
刘晓鹏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副主任
(刘晓鹏/摄影:王瑞娜 何燕君)
刘晓鹏认为,移动端已经成为新闻热点事件的引爆点。但是,新媒体的报道也存在着事实稀缺、急于评论等问题。在移动传播时代,新闻事实的生产力在萎缩,主流媒体仍然大有作为。主流媒体想要在新媒体领域中生存,就必须具备真材实料、真知灼见、真情实感。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主流媒体扮演着权威信息的及时发布者、事实真相的客观调查者、虚假信息的有效过滤器、公众情绪的疏导缓释剂、社会共识的培育守护人等角色。
回顾新闻传播的历史衍进,媒体逻辑经历了从报刊发行的载体覆盖、广电视听的有效到达、门户互联网的流量汇入再到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连接的嬗变过程。随着移动传播时代的来临,媒体布局在内容、推广、产品、经营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逻辑。具体而言,在内容方面,媒体应充分考虑用户使用场景,因为传播介质决定传播形式;在推广方面,了解用户才能吸引用户,留住用户难过吸引用户;在产品方面,根据用户的需求来涉及和调整;在经营方面,为用户创造价值,高附加值的投入带来高附加值的产出。
其中,内容和运营的核心环节是新闻的生产与分发,必须围绕移动用户布局产品,选择合适的渠道分发合适的内容。事实、情感、思想是新媒体产品的三大维度。新闻内容是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安身立命的根本。在移动传播时代,新闻内容生产必须面向移动端用户,向用户提供有谱、有料、有识、有用、有情、有趣的新闻内容。具体而言,有谱是指有品质、可信赖的新闻;有料是指拥有核心信息就不会边缘化;有识是指方案提供者、价值诠释者、理性构建者、舆论引领者;有用是指前景预测、环境判断、生活参考、利益关联;有情是指善意、向上、人情味、不说教;有趣是指可互动、可游戏、让人愉悦。而新媒体内容的分发则必须遵循专业选择、智能推荐、社交扩散的内在逻辑,只有能引发转发、带动参与、符合场景、适配平台的新闻内容才能实现有效的传播。
针对《人民的名义》引发的表情包里的年度现象级传播,刘晓鹏认为,现象级传播的穿透力在于跨越群体,实现了信息、情感、思想的凝结;跨越次元,穿透了二次元三次元的区隔;跨越场景,推动了多平台多屏幕的互动传播。谈及网络直播,刘晓鹏认为,直播基于内容和分发的集成与整合,是一种未来传播的基础能力和全新的表达手段。直播的可能性无限,但可行性却有限。直播是人与人相识相知相爱,互动是直播的主要特质,去中心化是基本逻辑,体验是直播的关键。媒体直播的优势还是资讯,但泛资讯直播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直播业态已经竞争相当激烈,全面出击并非传统媒体所能,关键还在于快速提升匹配直播的运营、技术、制作和推广能力。媒体直播要想实现大发展,就必须实现垂直信息流、人员流、资源流和服务流的聚合。
对于移动传播发展的未来趋势,刘晓鹏认为,目前,智能移动终端用户总量、用户总时长进入平缓增长区间,而存量用户和用户时间的争夺的博弈将成为竞争焦点。针对这种情况,新闻内容产业链格局也将面临着新的调整。近年来,腾讯网、今日头条、网易网、百度网、凤凰网都在加大对媒体和自媒体内容生产的扶持计划,以此来规避新闻版权的侵权风险。技术的变革决定着移动传播的未来,各类视频、音频、位置感应器已经被运用于内容生产,围绕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的技术也运用到了新闻现场还原中,机器人写稿和对话等技术运用到格式化消息的写作和资料收集中,机器学习和智能推荐已经被运用到新闻的推荐、分发和匹配中。在新型媒体的逻辑支配下,媒体人的职业路径也面临着新的选择。全媒体记者的愿望固然美好,但实现这一目标存在诸多困难。因而,新闻内容生产仍然需要具体分工。
(文字:陈创)
主编:曾润喜
执行主编:陈创
值班编辑:陈创
欢迎关注“羊村传播”
新鲜有趣的发现之旅
全国超过30位新闻学院院长都关注啦
你还不关注吗?